2005年9月12日,星期一(GSM+8 北京时间)
浙江法制报 > 第三版:世相 改变文字大小:   | 打印 | 关闭 
手机铃声一响老赖耍赖无门
本报首席记者 余春红 通讯员 钱骏 陈宇

  “喂,是张法官吗?你们要找的解放牌重型拖车找到了,你们赶快过来……”刚吃过晚饭,嘉善法院执行法官张金明的手机就响了起来,一个执行案件的当事人报告了执行线索。很快,一支执行队伍调集起来。半小时后,那辆拖车被执行法官顺利地扣押。
  扣押的这辆车是沈某以抵押贷款的方式购买,贷款迟迟未还。今年6月银行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但由于车辆流动性大,执行人员踏破铁鞋也没找到这辆车,这起简单的执行案子曾一度陷入困局。
  直到嘉善法院推出向案件当事人公开执行法官的联系方式,随时接受案件信息反馈的做法,案件才成功告执。
  此前,为防止人情关系等干扰,法官的手机、家庭电话一直对外保密,但这样却妨碍了案件当事人随时提供执行线索,错过很多难得的执行机会。
  看到这种情况,嘉善法院的朱锡锋、郑斌、俞雄等几名年轻的执行干警率先在办公室门上张贴出了自己的手机号码,这个细微的举动取得了立竿见影的效果。今年7月份集中执行活动开始,嘉善法院把这个做法推广到全院,从此,全体执行干警都主动将自己的手机号码和家庭电话告诉了有关当事人。
  这项制度虽小,却起到了四两拨千斤的功效。据悉,目前嘉善法院有近20%的案件是在双休日或晚上得到执行线索,并得以顺利执行的。执行庭吴为民庭长说,虽然少了很多休息时间,但那些钻空子的“老赖”们也不再有喘息的机会。